主角叫霍始達的書名叫《持鐮者》,它的作者是遙控寫的一本未來世界、科幻靈異、末世型別的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"人類的末日並非會大張旗鼓的到來。也許頭一天晚上,你還在看完電影后愉快地入睡,第二天一早醒來,就發現世界已經翻轉——鮮血從顱腔中噴湧,一顆顆大腦飄浮在空中。
這是末日審判,又是諸神的收割。
殘存的人類,聚集在51區,嘗試著透過手裡僅存的武器向神發動最後的反攻。生存或者滅亡,這不再是一個疑問句,而是一個時間問題……"
科幻一向有個奇怪的"軟""硬"之分,大概新一輪爭論又要開始了.我一點也不關心這部作品的荒誕性,只在意它的力量,給我的震撼和思考(後者也許還是次要的)——人類的想象力怎樣燦爛到壯麗,以及關於自身存在的詰問和對世界——大到宇宙,近至內心——的不安.
好象以後,很多科幻小說都帶了宗教的影子.文中的終極武器"朗基努斯之槍(SpearofLonginus)"讓我格外感興趣,特意查了相關資料:
這是一支曾經刺穿耶穌基督的槍。根據聖經記載,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,一名戰士用槍刺傷了他的側腹。這名戰士就叫做朗基努斯。當耶穌的血滴入朗基努斯的眼睛,朗基努斯在瞬間被感化,此後放棄了原先的身份,成為了一名僧侶,並擁有了行使神蹟的能力。後來他被追認為聖徒,稱為“聖朗基努斯”。
朗基努斯之槍是唯一傷害過神的武器。因此它又被稱作“命運之槍”,或“聖槍”。傳說朗基努斯之槍能夠給予持有者勝利。同時擁有聖槍和聖盃的人就是上帝所挑選者,能夠統治全世界。現在羅馬教廷宣佈這支聖槍儲存在聖彼得大教堂。在聖彼得大教堂的一個祭殿裡,有四個一模一樣的盒子,聖槍就在其中之一的裡面.但是另一種說法是,真正的聖槍儲存在維也納的霍夫堡博物館。
人類一直希望擁有戰勝神的力量。這就是為什麼朗基努斯之槍會有如此傳奇性的歷史。當外星人的飛船跨空而來,顯現出無與倫比的威力,很自然地,人類所得到的新的對抗外星人的武器,就被稱作朗基努斯之槍。
當神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,當人類從誕生起就註定要被毀滅時,人類是否該向神揮出命運之槍?
這是一個太大的命題.不說人類吧,也不說神.只是說,每個人是否都想過反抗命運呢?
——貝多芬想要"扼住命運的咽喉",在殘疾面前沒有消沉.但是對於命運加諸的苦難,他永不能擺脫.奮起的勇氣和激昂的人生,這是一個人面對命運的捉弄,所能展示的最大限度的反抗嗎.
是不是說,我們只有"接受"——平靜的或是勇敢的?
我們多麼幸運,能夠靜靜的思考這些問題;我們多麼幸運,不用每天思考這些問題。《淮南子》說“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,鬼夜哭”,我想,思想是書寫的前奏,人類的追問永沒有盡頭,因而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。如果我的心裡也有猛虎和薔薇,那也許就是祖先留傳給我的、拷問自身的力量,和對於日常瑣碎的沉溺、耽於俗世美的情思。
我慶幸此刻能夠觸控到實實在在的、煙火氣十足的生活。曬在陽臺上的被子和待洗的衣服讓我覺出生活的真實,全部的荒誕都在我心裡,在我夜晚時坐下來的那一刻展現出真面目。這真是個讓人安慰的發現。
回到小說裡來吧。真是特別喜歡每一章末尾Rlike的詩。比如:“絕不是,我的生命絕非這轉瞬即逝的時光/雖然我在其中被你看見/像一陣急跑/我挺立在我的背影前端,像一棵樹/我只是我眾多的嘴唇中的一個/並且很快就會喑啞不語/ 我是兩段評註間的空白/它顯得擠湊,語音雜亂/這是因為死亡的評註要求著更知底的高手/就在黑暗的間歇,兩段評註顫慄著遭遇/非常協調/甚至衍生出一首甜蜜的歌。……”
這部小說,只有兩個詞:迷惘和無力.在毀滅性的災難面前,抗拒和勇氣都是太軟弱的東西,脆弱的人心難以持久勝任。得以堅持下去的力量大概就是希望——瑣碎的、不值一提的、叫人眷戀的東西。就像是夜晚的城市,總有那麼多的燈——太荒涼了,於是,只好用璀璨的燈光,假裝繁華。如果燈熄滅的話,那些徘徊的人便看不見明天也看不見希望了。
何必責問太多呢?假如我們還有這一盞燈。——
“在我們內心最深處
高出我們之上,向外尋找出路——
這神聖的告別:
當內心圍繞我們
作為最嫻熟的遠方
作為空氣的彼岸:
純淨
浩大 不可再居留。
⒜ 《持鐮者》是一篇精彩的無限流類作品,希望廣大書友支援正版,支援作者。
⒝ 《持鐮者》為作者遙控原創小說作品,由網友上傳分享, 如有內容侵犯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絡,我們將第一時間安排刪除。
⒞ 《持鐮者》為網站作者遙控所著虛構作品,不涉及任何真實人物、事件,作品中的觀點和立場與本站的立場無關,請勿將杜撰作品與現實掛鉤,本站只為廣大書友提供免費電子閱讀平臺。